12月5日,由暨南大学牵头组建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在暨大石牌校区举行了建设推进会暨中华文化传承传播高端论坛。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福贵,新加坡鸿德集团董事长张原天,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兼中心主任林如鹏、校长宋献中、党委副书记夏泉等领导出席会议,学校相关部处、学院的领导、中心研究骨干等50多人参加。推进会由宋献中主持。
(会议现场)
暨南大学牵头组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由暨南大学牵头组建。主要协同单位在内地有中国新闻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侨大学等;在港澳台有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等;在海外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中心、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等。
中心从2012年开始建设和培育,2020年5月被广东省推荐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单位。2020年9月,教育部认定中心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和起点。
林如鹏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心成立八年多来,围绕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及海外的传承传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资政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他表示,中心将聚焦国家战略,进一步整合海内外研究力量,就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和海外传承传播的内涵、受众与过程、媒介与形式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协同创新研究。积极培养国家战略型人才,致力搭建高端国际对话平台,打造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的学科联盟、学术共同体和高端智库。
张福贵在发言中表示,在国家民族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节点,中心的成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中心充分整合了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拥有的广泛海外资源,未来将会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转变为中国贡献,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杰教授作为协同单位的代表,表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将聚集自身资源,积极参与中心相关研究和文化传承传播事业,把中华民族自信、开放的禀赋和胸怀传递给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以及文化界一些知名学者通过视频方式表达了对中心的祝贺,为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
建设推进会上还举行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新匾牌启用仪式。
(新牌匾启用仪式)
海内外专家共商共研中心发展建设
随后举行了中华文化传承传播高端论坛。论坛分为两场,分别由张福贵和夏泉主持。第一场由六位嘉宾对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建言献策。第二场则由中心牵头单位暨南大学相关学院的院长对中心建设发言表态。
于洪君同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战略高度强调了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心各个参与单位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在协同创新方面下大力气,同时应当在文化传承传播中遵循和利用传播规律,因地制宜、因国施策,以传播语言文化为本,以传播当代文化为主,深入研究并大力践行。
刘利重点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建设的角度,谈了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不足和挑战,并建议进行华文师资本硕博贯通培养的综合改革,借鉴国内师范教育的模式和经验,加大国际汉语教育语别化、国别化师资的培养力度。
胡正荣从着重从传播的角度,强调应当加强学界与业界深度融合协作,构建全媒体对外传播的格局,把传承传播向移动化、社交化和可视化转变,重视传承传播的平台化、产品化和精准化。
(专家发言)
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应当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重视港澳台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总结提炼出了一些判断传统文化中哪些属于“优秀”文化的初步标准。
蒋述卓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分为学术、文艺和实践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上的传承传播,第二种是文学、影视、艺术等形式的传承传播,第三种是舞龙舞狮、绘画、旅游等体验式的传承传播。他指出,三种方式虽有层次上的区分,但彼此交互融合,合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传播。
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了会议。他在视频中强调了向外传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应当在中华文化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受众导向和本土化设计,文化传承传播中兼顾历时与共时、求同化异、相互融通、守正创新。
在高端论坛第二场中,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华文学院院长邵宜、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结合各自学院或学科的发展,围绕中华文化的内涵、华语传承与华族认同、华侨华人在文化传承传播中的作用、港澳台侨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挖掘文化遗产和开发文化产品等问题,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文/文学院 李云飞 图/新闻中心 闫芳)